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20:41:14
三、综合创新的主要内容 20世纪前半期,中西哲学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一次高潮。
问:那么,哪部经典、哪位或哪些哲学家对您学问人生的影响最大? 答:首先是孔子,尽管孔子似乎只留下那么几条语录,然而后世的儒学哲学都能从那里找到精神源头。但现在,发展中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与西方人所经历过的问题具有同质性,需要我们哲学工作者做出回应。
中西哲学比较,关键是要能够找到自己的出发点。您是怎么认为的? 答:后现代哲学本身比较复杂,有德法的,有英美的,有批判性的,有反思性的,有解构性的,有建设性的,它们不是一个流派,并不一个鼻孔出气。年轻学者要吃饭要生存,职称、房子、项目、课题、津贴等等,问题一大堆,不应付不行,但根本上要有自己的学术打算,坚守住自己的研究方向,否则浪费了青春很可惜。高考时一下就考上了北京大学,专业是地质地理学。请问您这一主张的意义何在?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我提出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的看法后,学界内外有不少反应。
然而,对后现代所涉及的问题本身与中国哲学里的思想内容还是可以相比较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难道在中国哲学里就没有影子吗?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与六经注我之间就没有可沟通之处吗?等等。有的人一年写了上千万字的科研成果,吓我一跳,照抄都来不及,写又怎么可能呢。人类的仁心,不仅对人民要有爱心,而且对动物也要有爱护之心。
孟子对野生动物用驱和放两个字,而不用杀字,是很有深意的,也是值得今人深思的。除了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论述之外,这里再引用一段孟子用来作比喻的论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这是合社会与自然而为一的整体和谐的境界,即圣人境界。孟子对自然界的万物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关怀和亲近感,认为万物各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和人类一起构成和谐的生命秩序。
孔子首先着眼于人与人的关系。这些人都很高兴,但是,那些别的士人却讥笑他。
鲧使用的是堵塞和筑坝的方法,即用人力强行改造水道以战胜水害,但是结果失败了,不但没有治好,反而引起新的灾难。[40]《孟子·告子上》十四章。当时的法家有一个重要主张,就是辟草莱,任土地,即开垦草地森林,用来耕种粮食。[17]《孟子·告子上》七章。
重要的是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38],即不因饥渴之害而使心志受到损害,那么,即使不及别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多欲与寡欲不只是标示数量的概念,多与寡不是量词,而是表示性质的概念,具有质的区别。这所谓存,就是心之所存,指仁义之心。而是正好相反,人不仅要爱人类,而且要爱万物,对万物尽到保护之责,从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水是生命之源,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21] 孟子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差别,就是根据仁的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具体差别。
饥渴之人,觉得什么饮食都是美的,他并不懂得饮食的正味,这是由于受到饥渴损害的缘故。水进入地中,就意味着生命的生长,水行于地中而成江河,其沿河流域就会形成很好的生态系统。
孟子说: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今天研究孟子思想,应当特别关注他的这些论述。斤也是斧,这是说,砍伐树木的斧子不能随便进山,而要到一定的时候才能进山,这样,树木就能够健康生长,而木材也就取之不尽了。[12]《孟子·尽心上》二十四章。反过来说,以仁为核心的人的价值,如果缺了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与保护,就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是不完整的。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樱。
在上古时代,沼泽森林之地是很多的,完全能够满足动物生存的需要,这就是放之菹的充分理由。为了满足道德情感的需要,可以远庖厨,但是并不能禁止对动物的宰杀。
孟子的生态学说也是从这一基本思考出发的。通过这些具体规定,不仅保证了可持续发展,而且使人民树立了生态意识。
[15] 不到砍伐尺寸的树,不能在市场出售。无论是过去的上帝造人说,还是现在的智能设计说,都割断了人与自然的生命联系,割断了人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联系。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生活在今天的人类,应当虚心地听取孟子的教诲。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乐的问题,很值得玩味,从事亲、从兄中得到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也是无法停止的,因此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换句话说,爱护动物也应是仁政的重要内容。
他的天赋德性说与西方式的天赋权利说是不同的,尤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孟子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对于自然资源,孟子是主张尽力保护的。当洪水成灾时,到处有沼泽,因而到处都可以居住,但是,却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认为,寡欲对于人的仁义之心是有利的,而多欲对于人的仁义之心是有害的。
在我看来,主要是讲仁的实质内容,是从事亲开始的。[32]《孟子·万章上》二章。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步,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科技进步,能够对自然界进行毫无顾忌的征服,结果却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惩罚。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类要回到大自然,但这又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不是回到未开化的原始状态。
但这并不是说,完全取消人的欲望,而是合理地控制欲望,使其处于适当的范围。因为它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牛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是很美的,特别是生长在大国(齐国)的郊区,就显得更美。人这一类对于大类而言是特殊性,对于同类而言则有共同性,对于别一类而言则表现出相异性。
这并不是说,人们绝对不可以伐木。二、仁民爱物 仁民爱物是孟子的广义伦理学,也是生态伦理学。
发表评论
留言: